美国推动全球接盘美债,中国却拿稳定币反打美元!胜负已初现

· 快讯

2025年7月,华尔街金融圈深度讨论一个全新命题:当美国推动全球各国接盘美债时,中国却悄然通过稳定币完成了对国际结算格局的“逆袭”。

6月初,美国参议院表决通过《稳定币监管法案》,为美元系稳定币的全球流通扫清政策障碍。白宫、财政部和特朗普团队罕见步调一致,将稳定币与美债紧密捆绑。

美联储数据显示,近期USDT等主流美元稳定币市值已超1400亿美元,暗中承担着为美债蓄水池的角色。

与此同时,纽约与加密货币政策前沿地位呼应,美债发行规模持续走高,据美国财政部统计,2025年上半年美债总余额逼近35万亿美元。

6月24日,香港立法会耗时八个月的《稳定币条例》正式生效,提出全球首套完善的合规框架。

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显示,港版稳定币条例实施后,Tether、Circle和数家亚洲金融科技公司宣布在港备案,首批合规产品即将上线。

本土企业阿里巴巴、腾讯旗下跨境支付平台均递交稳定币牌照申请,不少国内制造龙头也试图借这一政策风口打开出海新通道。

业内认为,香港将逐步成为全球稳定币创新的“特区”。

美方积极推广美元稳定币,背后是对现有美元结算体系稳定性的忧虑。

根据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数据,2025年全球跨境支付美元占比降至51.9%,欧元为22.3%,人民币为3.7%。

外界普遍关注,美债滞销压力居高不下,而美国财政赤字不断扩张。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元稳定币既能承接流动性,又能给美债找到新买家,一举多得。

中国方面步伐更快。去年12月,香港金管局正式允许数字人民币与港元挂钩,通过稳定币在B2B与小额零售领域进行跨境结算。

据公开数据,一季度跨境贸易数字人民币交易总额环比增长32%。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的货物充沛,出口早已牢牢镶嵌在全球产业链。

相比之下,缺乏自有“结算话语权”被视为长期短板。

关键一跃是,当中国用稳定币衔接全球产能与实际消费场景时,原本受限于3.7%的人民币支付份额,理论上突破“存量天花板”。

比如总部在深圳的大型家电品牌于今年4月份宣布,用合规稳定币直接面向拉美市场结算,7天内订单量提升28%。

多家跨境电商紧随其后,用稳定币收款后,即时秒结,无缝对接本地市场,有效规避传统外汇风险。

美国与中国的分歧还延伸到国际治理视角。美国自2018年以来频繁利用SWIFT体系开展金融制裁。

2022年,俄罗斯因乌克兰危机遭排除出SWIFT支付体系,引发国际社会对美元信用体系的担忧。

二十国集团(G20)去年12月在新加坡会议指出,未来国际支付趋向多元化,新型数字结算工具或将改变全球金融格局。

欧洲央行、英国财政部、沙特金融管理局等机构陆续表态将部署本国稳定币方案,占据技术规则制定权。

如果说上一轮全球化由资金主导,那么新一轮则看谁掌控货物与支付渠道。

中国供应链优势巨大,有望借助稳定币重塑国际货币竞争格局。

中银国际发布的最新报告称,只需成功打通稳定币跨境合规通道,全球中国产能可以快速渗透海外本地生活圈,为海外消费注入活水。

一次结算生态的重构已难以逆转。全球制造产能与数字货币创新两极碰撞,稳定币成为贯穿其中的中性桥梁,它打破了原有美元一家独大的国际结算半壁江山格局。

各国企业和个人,2025年在选择结算和投资新方式时,更需要关注安全合规与资金流速,把握政策变化窗口,寻找能够提升自身效率的新赛道。

技术驱动的是金融,落脚的是产业。未来属于如何将货物与支付无缝衔接,并拥有稳定币准入与话语权的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