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5新兴市场金融科技学术会议(Conference on FinTech Advances in Emerging Markets 2025)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圆满落幕。此次会议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主办,吸引了来自海内外多所顶尖高校及业界机构的杰出学者与行业专家参与。与会嘉宾分享了各自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围绕当前金融科技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度的探讨与交流。本次会议旨在为学界及业界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共同探索金融科技在新兴市场中的创新路径与发展机遇。

开幕致辞
张博辉教授致辞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执行院长张博辉教授致开幕词,他对各位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大家简单介绍了学校和学院的发展历程与办学成果。他表示,过去十年,中国、印度及非洲国家等新兴市场在金融创新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趋势,金融科技不仅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更展现出改写传统金融格局的巨大潜力。
Jerry Parwada教授致辞
作为本次会议的发起人之一,新南威尔士大学Jerry Parwada教授首先向所有踊跃投稿的专家学者致以诚挚谢意。他指出,本次会议汇集了海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充分展现了金融科技领域的国际关注度,相信学者们正在该领域创造着切实的学术影响力。值得注意的是,新兴市场中的金融科技及其相关领域的发展,不仅将对全球产生深远影响,还可能为发达市场提供发展新范式。Jerry Parwada教授期待未来能继续与各位专家学者深入交流,共促金融科技领域的学术网络建设与发展。
主旨演讲
《Structured Beliefs and Fund Investment》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学术院长熊伟教授以《Structured Beliefs and Fund Investment》为题进行研究分享。他与其合著者通过分析中国公募基金的强制性展望报告,研究了基金经理对政府政策缓解经济冲击的认知。基于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对关键主题的情感分析,该研究提取了基金经理对市场、经济及政策的预期,并构建了“逆周期政策预期(Countercyclical Policy Beliefs, CCP)”指标,用于量化各基金对政策抵消经济冲击效果的预期程度。实证结果表明,基金经理的市场预期对市场回报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而逆周期政策预期能进一步强化这种预测能力,从而提升基金业绩。这一发现凸显了结构化预期在投资决策与市场结果中的关键角色。
论文展示
Session I
主持人:隋鹏飞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
《BigTech Credit, Small Business, and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Theory and Evidence》
哈勒经济研究所、莱比锡大学Xiang Li教授及其合著者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揭示了大型科技公司贷款机构与传统银行在发放贷款方面应对货币政策变化的差异。研究将奈特不确定性(Knightian uncertainty)引入投资组合选择模型,提出大型科技公司贷款机构的信息优势会随企业规模增大而递减,因此在向小型企业放贷时模糊性更低。模型表明,当货币政策变动引发融资成本变化时,二者的关键差异主要体现在广延边际(extensive margin)而非集约边际(intensive margin),尤其在货币宽松时期更为显著。基于两类机构的小型企业贷款微观数据,实证结果验证了理论预测:大型科技公司贷款机构在宽松政策下更积极建立新借贷关系,但贷款金额差异不显著。研究还讨论了其他贷款条款及监管政策启示。
点评人: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亚洲金融经济研究局Bernard Yeung教授
《The Use and Disuse of FinTech Credit: When Buy-Now-Pay-Later Meets Credit Reporting》
国际清算银行Han Qiu先生及其合著者利用某大型数字平台“先买后付(BNPL)”用户的独特数据,并结合一项信用报告政策变革作为自然实验,发现当BNPL贷款机构被纳入征信监管后,消费者使用频率显著下降。其中,曾有违约记录的借款人降幅最大,其还款行为改善程度也优于无违约记录者。该效应在年轻用户、历史高消费群体及信用卡持有者中更为突出。研究表明,信息共享能有效抑制过度借贷与消费。
点评人:新加坡国立大学Tianyue Ruan教授
Session II
主持人:黄宗博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
《The Green Value of BigTech Credit》
长江商学院Dan Su教授及其合著者基于支付宝“蚂蚁森林”平台10万随机用户的实证分析,首次为个人环保行为的激励相容机制提供因果证据。研究发现,当用户接近借款限额时,会策略性地通过环保行为提升信用额度。这种行为不仅体现大型科技平台的绿色助推效应,还通过将个人环保行为转化为软信息,为平台创造了价值,从而优化信贷配置效率。结构模型估计显示,个人碳账户与大型科技平台的信贷联动每年产生4.275亿美元的绿色价值。该激励机制在提升消费者福利和社会总福利方面优于绿色强制政策与补贴措施。
点评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高级讲师Dr. Terry Zhang
《Deciphering the Impact of BigTech Consumer Credit》
西南财经大学的Lei Chen教授及其合作者研究了大型科技公司的信贷业务如何与其核心业务形成互补关系。他们基于创新性数据集,结合随机实验和叠加双重差分法(stacked DID)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大型科技平台的信贷业务能够通过增强消费者行为、提高运营稳定性以及促进消费多样性等方式,有效提升其核心业务表现。此外,研究未发现信贷引发炫耀性消费的证据,并且其违约率低于传统信用卡。这表明,大型科技公司的信贷业务在不损害借款人财务健康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刺激并稳定消费者活动,为核心业务平台创造显著的运营与财务效益,同时展现出其独特的跨领域商业模式和竞争优势。
点评人:香港中文大学Zhenyu Gao教授
Session III
主持人:李丹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
《Inflation Expectation and Cryptocurrency Investment》
乔治梅森大学Jiasun Li教授及其合著者结合印度头部交易所专有数据与该国的家庭通胀预期调查,首次证实通胀预期与个人加密货币购买行为呈显著正相关。高通胀预期还吸引更多新投资者入场,且该效应集中于比特币 (BTC) 与泰达币 (USDT) 交易。即使控制投资者的投机需求(通过预期收益调查衡量)后结论依然稳健,与此同时,作者通过工具变量法进一步验证了因果关系。该研究为发展中国家家庭将加密货币作为通胀对冲工具提供了直接证据。
点评人:香港中文大学Shu Tao教授
《Financial Product Adoption and Attitudes Towards Finance》
伊拉斯姆斯大学Mikael Paaso教授及其合著者通过卢旺达MoKash移动货币储蓄产品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研究了新金融产品引入对现有产品态度的溢出效应。作者研究发现:接受MoKash服务的实验组对银行等传统金融产品的负面评价显著提升,储蓄工具偏好明显向MoKash迁移。研究为金融包容性政策可能带来的非预期认知后果提供了首个实验证据,表明新产品推广可能通过重塑消费者参照系来改变现有金融体系的评价生态。
点评人:新加坡国立大学Wenlan Qian教授
《Mutual Fund Livestreaming: Investor Information or Persuasion?》
香港科技大学博士生Lu Qiu及其合著者分析了2020年以来2万场基金直播数据发现:直播活动会显著带动资金流入,日内数据表明资金流入时间点与直播开始时间高度吻合。然而,与所宣称的提升投资者教育水平的目标相悖,直播加剧了散户追涨的行为倾向,相关基金后续表现显著劣于低成本指数基金甚至现金持仓。研究表明直播实质是说服性广告,并警示投资者应对金融产品销售方开展的“投资者教育”保持警惕。
点评人:南洋理工大学Roger Loh教授
Session IV
主持人:张劲帆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
《Platform Credit, Advertising, and Customer Capital》
上海财经大学Qi Sun教授及其合著者通过理论建模与实证分析表明,电商平台商户普遍存在因融资约束导致的广告投入和客户资本累积不足的现象。利用某大型平台放贷机构的贷款准入的准随机变化,研究发现信贷约束缓解使得广告支出和销售额显著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客户评分最高的优质商户最倾向利用平台信贷加大广告投资。
点评人:新南威尔士大学Elvira Sojli教授
《Revenue-Based Financing and Small Business Performance: Unpacking Agency Challenges》
收益分成式融资(Revenue-based financing, RBF)作为一种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工具于近年来快速兴起。北京大学博士生Chenbin Mao及其合著者基于中国某金融科技公司(RBF投资方)的数据发现,RBF能显著扩宽中小企业(特别是传统金融服务不足的行业群体)的资本获取渠道。然而,RBF投资者面临显著的收益回收困境——数据显示融资后的门店营收大幅下滑。另外,现行RBF合约的特殊结构可能引发严重的道德风险,凸显了优化合约设计的需求与必要性。
点评人:新加坡管理大学Hong Zhang教授
齐聚绽放智慧火花,共绘金融科技发展新蓝图。本次会议不仅为金融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宝贵的交流机会,也为新兴市场下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展望未来,港中大(深圳)经管学院将继续秉持开放创新的精神,助力推动金融科技领域的产学研深度合作与可持续发展,为构建更具韧性与包容性的金融体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