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夏季的金融棋局中,中国香港与美国几乎同步落子——美国参议院于6月17日通过《GENIUS法案》,香港则宣布《稳定币条例》将于8月1日生效。这两步棋看似各自为阵,实则牵动着全球金融权力的神经,而稳定币正是这场博弈的核心载体。

网络图片
稳定币,一种锚定法定货币价值的数字货币,诞生初衷是规避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的剧烈波动,充当传统金融与加密世界的桥梁。它的运作逻辑直白而务实:每发行1单位稳定币,需储备等值的法币或高流动性资产(如短期国债),确保用户随时可按面值赎回。这种设计让稳定币在跨境支付领域展现出颠覆性潜力。一笔传统银行需5个工作日的跨境结算,用稳定币可压缩至1小时内,成本骤降90%。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直言,这正是稳定币的“变革性力量”——解决企业跨境贸易的效率痛点,为资本市场注入新活力。
然而,当技术方案的应用影响一个国家战略和核心利益时,稳定币便不再是单纯的工具。美国的《GENIUS法案》要求稳定币100%挂钩美元或93天内到期的短期美债,这一设计暴露了美国企图:消化美债危机。当前美国国债规模已突破36.2万亿美元,而稳定币发行商正成为美债的“结构性买家”。Tether等头部稳定币商持有近80%的美债储备,若市场规模从当前的2500亿美金扩至2030年预期的1.6万亿,将为美债创造约1万亿美元的需求缓冲。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的发言更印证了战略野心,稳定币是“巩固美元全球储备货币地位”的利器。本质上,美国正构建一条“美债→稳定币→全球流通→资金回流美债”的闭环,让美元霸权借区块链渗透至传统金融未能覆盖的角落。
中国香港的落子则是一场精妙的破局。面对美国试图垄断链上美元体系,香港选择“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凭借港元与美元挂钩的机制,发行港元稳定币等同于间接发行“美元稳定币”。这不仅打破美国对美元稳定币的独家发行权,更让香港成为亚洲首个建立法币稳定币全链条监管的司法辖区。条例中两项设计尤为关键:一是允许发行锚定多法币的稳定币(包括潜在的人民币挂钩品种);二是仅限持牌机构(如银行、京东等科技巨头)向零售用户销售,且严禁服务内地居民。这种既开放又克制的策略,使香港成为内地金融出海的“政策缓冲区”——内地企业可通过香港子公司发行稳定币,年省跨境手续费超千万,而内地则规避了直接开放加密货币的风险。
此外,香港稳定币的发行还指向了一个更庞大的目标:运行近半个世纪的国际资金清算系统SWIFT。尽管SWIFT总部设在比利时,但这个被称为“金融核弹”的体系表面上是中立的跨境支付通信网络,实则是美元霸权的核心护城河。全球48.1%的跨境结算以美元进行,每一笔美元交易都需通过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CHIPS)最终清算,而CHIPS由美国银行财团控制。SWIFT与CHIPS的深度绑定,使美国得以从全球贸易中抽取双重收益——每年仅跨境支付手续费一项就超过400亿美元,这还不包括银行因美元结算衍生的外汇点差、流动性预存等隐性成本。
在9·11事件后,美国更是以反恐为名强制SWIFT共享数据,将其转化为“金融监控工具”,无论是对伊朗的长期制裁,还是2022年对俄罗斯的突然踢出,将其隔离于全球贸易体系之外,都暴露美国将该系统的武器化本质。
而稳定币的崛起就是刺穿SWIFT护城河的“破甲弹”。当下稳定币对SWIFT的挑战并非理论推演,而是已在跨境场景中验证的降维打击。
首先是成本碾压。传统SWIFT小额跨境汇款综合成本达5%-10%(如1000汇款被收取50-$100),而稳定币链上交易成本仅0.1%-0.5%。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通过稳定币结算,将原本30天周期、6%的手续费压缩至2天、0.1%成本,单笔节省超5.9%。
其次是效率革命。SWIFT受制于代理行层级、时区限制和人工审核,到账需1-5天;稳定币基于区块链实现“支付即结算”,7×24小时不间断运行。
最后,稳定币提供了“抗审查”替代方案。去中心化稳定币不受单一实体控制难以被冻结,隐私稳定币的链上交易难以被追踪,锚定人民币、黄金等非美元稳定币可帮助受制裁方规避美元体系风险,从而避免一旦国际局势出现不稳定,而被迫同俄罗斯一般被清出国际贸易舞台。
SWIFT年吸金400亿美金的神话,是建立在全球企业对效率妥协的基础上。而当稳定币将跨境支付新标准升级为“秒级结算、低成本、抗审查”,旧秩序的中介价值必然崩塌。
中美的金融博弈在稳定币发行的细节中也愈发清晰。美国推动美股、美债链上化,将传统资产转化为代币(RWA)在区块链流通,并通过分级监管强化美元主导地位,限制非美元稳定币合规性。
香港则聚焦跨境贸易场景,通过以“相同活动、相同风险、相同监管”原则构建包容框架,吸引蚂蚁集团、京东、渣打等机构竞逐牌照。推动稳定币成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结算工具,提升离岸人民币流动性。二者的路径差异揭示核心矛盾,美国想要延续美元霸权数字化生命,中国则借香港撬动金融开放,探索人民币国际化新路径。
因此,这场围绕稳定币的博弈,不再是仅限于中美金融市场的交锋,更是中美两大经济体国家信誉的终极较量。发行稳定币的根基在于国家信用背书。当这一基石动摇时,资本外逃与监管套利将随之而来,所谓的“稳定”亦成幻影。此番博弈的胜负关键,早已超越技术效率之争,而是落在谁能率先构建被国际社会广泛接纳的跨国监管共识,并进而赢得全球市场的深层信赖之上。毕竟,金融的本质是信用,而信用的最高形态,正是全球市场对同一套规则的共同信仰。而在当下美元霸权肆意搜刮全球资本之际,市场终将以行动作出选择——真正的胜者,必是规则被最广泛经济体自愿接纳的一方。
此刻的中国香港中环,金融机构正彻夜调试稳定币系统;美国华盛顿国会山,游说团体为《GENIUS法案》的众议院表决做最后冲刺。两块大陆,同一场赛跑,而“赌注”则是下一个时代的金融话语权。
(文/西哦)
免责声明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客观理性分享观点,无不良引导,请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