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资出手!聚焦加密货币与稳定币,掀起数字金融战略风暴

· 快讯

2025年7月10日,上海市国资委党委召开了一场极具前瞻战略意义的中心组学习会,主题直指当前全球金融科技变革的风口:加密货币与稳定币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本次会议不仅体现了上海对“数字经济时代”开局之年的前瞻研判,也折射出中国地方国资系统在应对新兴金融技术时日趋成熟的政策逻辑和实践布局。

会议中,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贺青强调,贯彻落实十二届市委七次全会精神,需坚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动力,强化对数字货币与区块链基础设施的系统性研究,把握发展主动权,明确政府、企业在金融科技生态中的定位与作用。

这一表态不仅引发业内高度关注,更意味着:数字货币的探索,已不再是中小科技企业的专属实验,而正在成为大型国资体系的战略方向和实践舞台。

一、加密货币引发全球竞争,上海国资蓄势谋变

数字资产浪潮席卷全球,尤其是以比特币、以太坊为代表的加密资产与以USDT(泰达币)、USDC为核心的稳定币,正在快速演变成跨境支付中介、避险资产、以及金融科技平台基础设施。这背后是对传统货币主权秩序、跨境资本流动、数据监管逻辑的深刻挑战。

贺青在会上提出,国资国企要提升对新兴技术的“战略敏捷力”,在全球科技体系重塑过程中把握先发优势。尤其是面对加密技术、“去中心化金融”(DeFi)等创新概念快速渗透实体经济和全球贸易链条,不能“看热闹”,“而要科学布局”。

作为全国科创资源最密集、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早已将数字经济写入重大发展战略,而国资系统的“集体调研、联合行动”更释放出明确信号:数字货币、稳定币发展正上升为地方国策支持对象,尤其需国企承担突破重围的“国家队角色”。

二、聚焦产数融合,加快区块链“由虚转实”应用落地

会议明确提出,国资系统要探索“产数融合”新路径,全面思考区块链、智能合约等底层技术在实体行业全链条落地的可行路径,推动其从“数字化实验”向“行业升级支撑”转型。

其中着重强调三个方向:

跨境贸易场景:利用加密资产“无国界、低成本、7×24小时”的流通特性,提升清算效率,实现“链上单证+链上付款”的高度整合。供应链金融:结合区块链溯源、Token质押、智能合约等机制,为大型制造业链条注入弹性与透明度,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门槛。资产数字化:探索“链改国资”,以不动产、设备、知识产权等为底层资产发行数字凭证进行融资和流通,实现“资产重构+运营透明”的双重提升。

这些探索正指向一个本质命题:区块链不只是金融科技的代名词,它更可能是未来城市数字治理和新型实体产业组织方式的底层架构。

三、稳定币重塑支付版图,需构建数字主权护城河

尽管加密货币因其价格波动性仍备受争议,但“稳定币”因锚定美元、不易波动、可即时兑换等优点,正悄然在全球跨境支付、数字金融、链上资产清算等场景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学习会强调,要高度关注稳定币跨境支付能力对传统清结算体系的颠覆作用,并从国家金融安全角度研究对策。

这意味着上海国资可能将聚焦于:

支持央行数字人民币(e-CNY)国际化路径探索建设“国有稳定币试验平台”;引导大型产业集团参与“链上支付网络”;构建数字货币监管“沙盒机制”。

一位区块链央企人士透露,目前已有“电网+区块链支付”、“石化+数字货币支付”项目在内部试点阶段,国资数字金融正在“边实践、边定调”。

四、国资迎来新使命,数字经济将成主战场

贺青最后指出,国资国企要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大作用,加快与“区块链+加密资产+AI算力”的国家新基建进行深度融合,在数字经济时代坚定战略主动精神。

可见,2025年之后的上海国资,不仅是市场主体,更要成为中国科技突围的“稳定器”、金融安全的“压舱石”、数字化体系的“发动机”

结语:不是跟风炒币,而是战略出手!

上海国资此次针对加密货币与稳定币召开专题学习会,释放的真正信号不是“追热点”,而是在全球金融科技重构之中占据战略制高点,通过制度优势、产业基础与市场红利,主动塑造中国式数字金融体系。

当信息革命进入“资产上链”阶段,谁能率先整合产业、科技与金融,谁就将在全球数字经济浪潮中拥有话语权。

上海这一步,走得稳、看得远,动得快。

这或许,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