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将如何影响全球货币体系?

· 快讯

稳定币的定义

稳定币:

通过与特定资产或资产组合挂钩、来保持稳定价值的加密货币。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稳定币的“稳定性”介于加密货币和主要经济体的法币之间。稳定币与加密货币(CryptoCurrency)、央行数字货币(

CentralBankDigitalCurrency, CBDC)和法定货币(FiatMoney)的异同稳定币属于加密货币范畴,但与其他加密货币存在两方面差异:

一是通过与特定资产或资产组合挂钩来保持币值稳定,二是具备支付工具、价值储存等货币功能。央行数字货币和稳定币均为数字化货币,其本质区别在于“公共信用”与“私人信用”的分野、以及底层资产不同。绝大部分稳定币通过挂钩法定货币来锚定价值,初期主要用于充当加密资产的支付工具,但随着对稳定币的立法与监管进一步加强后,开始越来越多地用于实体经济的支付活动。

稳定币的市场规模及未来前景

稳定币诞生初期发展缓慢,2020年开始驶入快车道,年均增速超过100%,目前稳定币市值已超2,500亿美元,其中95%以上为美元稳定币,主要由美国、欧盟、土耳其等地投资者持有。稳定币交易极为活跃,2024年交易额接近37万亿美元(其中链下交易约为7万亿美元,约占全球SWIFT结算额的0.4%)。

除直接用于加密资产的交易之外,稳定币在全球商品和服务交易中的占比、作为价值储存的手段、以及居民持有渗透率等维度快速发展。在世界小商品中心中国义乌,稳定币已成为跨境支付的重要工具。区块链分析公司Chainalysis估算2023年义乌市场链上稳定币流动超百亿美元。华泰证券认为基准情形下,10年后的市场规模可能达到4万亿美元甚至更高,达到目前规模的16倍以上,隐含年度增长达到32%。

稳定币高速发展的原因

某种程度上,稳定币兼具加密货币的技术优势与传统法币的稳定性,在为加密资产提供交易货币的同时,也是连接加密资产与传统金融的桥梁。通过稳定币进行支付的效率更高,尤其是跨境支付更便捷、成本更低,推动稳定币在跨境支付中的使用快速提升。通过稳定币进行支付不需要银行账号,且可以绕开SWIFT系统,推升稳定币在银行系统不发达、以及跨境支付受限(甚至面临制裁)地区的渗透率数字货币、元宇宙等虚拟经济、以及实体经济中非正规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稳定币创造了更多的使用场景由于稳定币币值相对稳定,本币汇率波动较大、历史上币值不稳的新兴经济体居民倾向于使用稳定币来规避本币汇率风险。稳定币不付息,稳定币底层资产的利息收入悉数归发行商所有。近年,随着稳定币发行商的盈利能力和利率曲线一起上升,发行稳定币的动力进一步增强。

各国国稳定币法案监管方式的异同以及发展方向

美国、中国香港、欧盟等地对稳定币的监管均围绕“稳定币怎么界定—谁来发行—监管什么—怎么赎回—怎么防范洗钱”展开,形成了围绕稳定币监管的五大趋势:

将稳定币作为支付工具并主要支持法币稳定币发展;对稳定币发行方机构实施牌照监管并要求在本地设立实体机构;对发行人的经营监管向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监管框架靠拢;储备金管理赎回监管的重点是资产价值稳定和保障用户赎回权利;适配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监管要求并从严实施反洗钱规则。

稳定币的发展前景和相关风险

哪类国家在稳定币方面的发展潜力较大?

从总量上看,在货币总量较大、且立法推动诉求更强的国家及地区,稳定币的市场规模可能更大,如美国、欧盟等。

从稳定币市场规模占GDP的比例看,有两类国家的稳定币渗透率可能较高。一方面,数字经济和虚拟经济较发达、以及对外开放程度和对外需依赖较高的国家,稳定币渗透率可能更高。另一方面,币值稳定性较低、银行系统不发达、地下经济占比较大、资本流动受限甚至被制裁的国家,稳定币的渗透率也可能较高。

稳定币面临的风险

一方面,是交易合规性监管,尤其是跨境交易。稳定币交易更为便利的另一面是对交易的合法合规性的监管能力可能不及银行交易。

另一方面,稳定币本身也仍面临一定程度的兑付风险、即使是受监管的法币稳定币。更广义地看,稳定币的最终风险来自缺乏类似存款保障和最终借款人保障的制度安排。

稳定币虽非政府承认的狭义货币,但如果其储备资产包含法币现金之外有信用派生功能的债券资产,且没有对冲政策,会推升金融系统总流动性,带来类似“影子银行”的信用扩张,若全球央行未充分考虑其影响,可能推动金融条件宽松。不过,在新的监管条例指引下,稳定币可能创造对货币和国债的需求,而各地央行和财政仍有统筹监管工具防止“货币超发”。

稳定币的发行会在短期推动一些金融系统落后国家的“美元化”,或使他国稳定币更广泛使用。目前超过95%的稳定币挂钩美元,叠加美国监管相对宽松,短期可能加速相关国家“美元化”。但中长期,若美元汇率走弱,其他主要货币稳定币可能崛起,如“欧元稳定币市场规模通常随着美元走弱而上升”。

稳定币有望提高(非银系统)金融交易效率,加强监管将推动效率和安全的平衡。面对稳定币挑战,主要经济体多采取发行央行数字货币和加强监管两种应对方式。部分国家因公众隐私担忧、避免与现有支付系统竞争等原因,出现退出央行数字货币项目的趋势。

从全球货币竞争格局看,短期内美元稳定币因先发优势、美国监管偏松等因素,可能推动部分地区“美元化”。但中长期,欧元、日元、英镑甚至人民币等主要币种的稳定币“胜出”概率较大,若其他大国金融体系、虚拟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经贸往来增多,可能削弱美元稳定币地位。

美国大力发展稳定币对美元 “信用” 短长期的影响

短期内,美国大力推动稳定币发展可能增加短期美债需求,压低短期融资成本,扭曲收益率曲线(陡峭化)。美国GENIUS法案要求稳定币储备资产为美元现金、93天内到期的短期美债等,若稳定币规模按贝森特预测增长,对美债的增量需求可观。据测算,“在2021年1月至2025年3月期间,如果5天内流入稳定币的资金超过35亿美元(即两个标准差),将在10天内压低3个月期美债收益率2-2.5个基点”。此外,大量银行存款转换为稳定币可能减少联储对海外存款的付息支出,在无对冲政策下推动金融条件宽松,甚至推高货币供给和通胀,若管理不善,中长期对美国货币政策及美元公信力不利。

但中长期,美债风险溢价仍将回归基本面,即美国财政可持续性及对外账户平衡问题。美国财政可持续性问题难逆转,未来十年财政赤字率将保持在6%以上,政府债务占GDP之比可能上升,影响市场对美债信心,标普、惠誉、穆迪已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同时,美国对外投资头寸持续恶化,对外投资净回报下降,2024年美国对外投资净头寸(NIIP)占GDP比例已跌至-90%的历史低点。若稳定币快速膨胀短期推升美债需求,可能边际放松金融条件,但长期若底层资产风险溢价上升,可能引发“挤兑”,且因去中心化特质,“挤兑”可能比银行更难制止,速度更快,带来更大美债价格波动。20世纪60年代欧洲美元市场的历史经验表明,其虽为美元金本位“续命”,但最终无法掩盖货币超发带来的“挤兑”风险,这对当下稳定币对美债的影响有借鉴意义。

港币、离岸人民币乃至人民币稳定币的 “制胜关键”

香港稳定币立法的落地有望加速港币、离岸人民币乃至人民币稳定币的发展。港币稳定币可能率先推出,短期可能会进一步推升香港本土流动性,并推动香港资产“重估”。未来,做大港币稳定币的关键在于做大、做深、做“稳”其储备资产池,尤其是港币现金外的资产。香港《稳定币条例草案》要求稳定币的储备资产必须为现金、国债等高流动性资产。鉴于港币与美元挂钩,港币外的资产池壮大更具现实意义。

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发展也将受益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加速。2025年3月,中国企业跨境交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已超过一半,使用总规模达7249亿美元,未来还有进一步增长空间。稳定离岸人民币信用债、利率债的发行环境和风险溢价,以及营造持续、可预测的稳定币监管环境,是香港稳定币市场成功的关键。

此外,全球“去美元化”趋势为中国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中国是1990年以来对美累计顺差最多的国家,累计顺差占GDP比重也远超全球均值。在“去美元化”背景下,此前“超额”美元资产的资金或将面临再平衡压力,而中国庞大的资本市场规模使其能够承接美元配置资金的回流,甚至进行“再分配”。中国企业加速出海将推动离岸金融的创新和发展,为人民币稳定币提供更多的使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