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链与链之间:中国如何以“技术可控”的方式布局稳定币

· 快讯

截至2025年7月,全球稳定币总市值已突破2000亿美元,其中美元锚定型占比逾九成。USDT、USDC等“数字美元”在跨境支付、DeFi、供应链金融里高速流动,像一条条看不见的索道,把传统金融世界拽向链上。与此同时,中国央行数字人民币(DCEP)也在高速迭代——两条索道并行,却注定不会相交:前者是市场化洪流,后者是国家工程。

国内语境:用“技术”换“时间”

上海国资委7月10日那场中心组学习会释放的信号再清晰不过:

1. 把区块链当“工具”,而非“信仰”。

2. 把稳定币当“试验”,而非“货币”。

3. 把风险当“红线”,而非“灰度”。

具体而言,上海提出“产数融合”——在跨境贸易、供应链金融、资产数字化三大场景里,用稳定币做“记账凭证”或“清算媒介”,但全程嵌在监管沙盒;所有资金流、信息流必须可回溯、可熔断、可审计。一句话:技术可以试,边界不能破。

党媒的提醒:美元稳定币的“链上殖民地”

《瞭望》7月7日文章把话挑明:USDT、USDC表面是技术,背后是美元权力的数字化延伸。一旦全球贸易结算、外汇储备甚至百姓日常支付都跑在这些“链上美元”上,传统金融防线将被层层渗透。

因此,中国的策略是:

• 先立后破——DCEP先铺好“主权轨道”,再让市场列车行驶;

• 技术对等——鼓励国企、研究机构和持牌金融机构在可控沙盒内研发人民币锚定型稳定币,形成“平行赛道”;

• 规则外溢——通过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CBDC Bridge)把DCEP的清算标准输出到跨境场景,减少对外部稳定币的路径依赖。

交易监管:高压线与防火墙

尽管技术试验热火朝天,涉及加密货币交易的监管红线丝毫未松动。2021年“9·24通知”仍是现行最权威框架:任何未经许可的虚拟货币兑换、买卖、衍生品交易均属非法金融活动。2024年公安部连续侦破的“USDT跑分案”“跨境OTC洗钱案”表明,稳定币只要被用于投机、换汇或隐匿资产,执法机关仍会“一案双查”:既查币,也查人。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并非“一禁了之”,而是“技术隔离”:

• 沙盒里的稳定币只能走“白名单”智能合约;

• 任何出金入口必须对接持牌金融机构,KYC/AML穿透到个人;

• 交易数据实时回传央行数字货币监管平台,形成“链上天眼”。

未来图景:两条索道,一套红绿灯

可以预见的五年:

1. 全球美元稳定币继续扩张,但会被欧盟MiCA、美国FIT21等法案套上紧箍咒;

2. 中国DCEP完成“境内全场景+跨境重点走廊”双覆盖,形成与美元稳定币的“竞合”而非“替代”;

3. 国企与持牌机构在监管沙盒内孵化的人民币稳定币,将优先用于大宗商品跨境结算、离岸人民币流动性补充等“国家叙事”场景;

4. 任何试图绕开DCEP、直接面向C端炒币的平台,仍会被高压打击。

结语:

在中国语境下,稳定币不是“新货币”,而是“新管道”;加密货币交易不是“新市场”,而是“高风险禁地”。技术可以探索,但必须在国家画好的航道里航行。链与链之间的竞争,终将是规则与规则、主权与主权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