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资加码数字金融:今年加密货币研究的新突破!

· 快讯

——从“探索”到“落地”,国资如何抢占数字资产新高地?

一、2025新信号:上海国资的加密货币战略升级

2025年7月10日,上海市国资委党委再次召开专题学习会,聚焦“加密货币与稳定币的合规应用与国资创新”。与2024年的“研究探索”不同,本次会议明确提出“试点推进”,并引用2025年上半年数据:

全球稳定币市场规模突破2000亿美元(较2024年增长35%);中国数字人民币(e-CNY)累计交易额达3.2万亿元,覆盖零售、跨境、政务等超5000万场景;香港加密ETF资产管理规模超100亿美元,上海自贸区跨境数字结算试点交易额突破800亿元。

这一系列数据表明,加密货币与稳定币已从“概念炒作”进入“规模应用”阶段,而上海国资系统正试图在政策与市场的夹缝中寻找突破口。

二、2025新趋势:国资为何加速布局?

1. 国际竞争倒逼创新

美联储“数字美元”试点扩大,2025年Q2已在5个州推行;新加坡MAS批准第三批稳定币牌照,涉及DBS、渣打等传统金融机构;香港金管局“数字货币互联互通”计划,推动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如CNH₮)在跨境贸易中的应用。

上海若要在国际金融科技竞争中不落人后,必须在合规框架内加速数字货币生态建设。

2. 国企数字化转型的硬需求2025年上半年,上海国资委披露:

市属企业数字经济营收占比提升至12%,但仍低于深圳(18%)、杭州(20%);区块链技术降本增效显著——上汽集团供应链金融平台通过智能合约缩短结算周期40%,节约财务成本超5亿元。

加密货币的底层技术(如区块链、智能合约)正成为国企“降本、提效、拓新”的关键工具。

三、2025新动作:上海可能落地的三大试点

基于会议释放的信号,上海国资或从以下方向突破:

1. 国资系稳定币试点

联合浦发银行、上海银行等,在自贸区推出“沪贸通稳定币”(锚定离岸人民币CNH),服务跨境电商、大宗贸易结算;借鉴香港“数码港元”经验,探索数字人民币与稳定币的双向兑换

2. 国企资产通证化(Tokenization)

上海地产集团试点商业地产股权代币化,通过区块链拆分产权,降低投资门槛;上海数据集团推动数据资产NFT化交易,建立合规的数据要素流通市场。

3. 跨境支付“监管沙盒”

在临港新片区设立“数字金融创新实验室”,允许合规机构测试跨境稳定币支付、智能合约信用证等场景;与香港金管局合作,打通“上海-香港”数字货币走廊。

四、2025新风险:如何平衡创新与监管?

会议强调“严守金融安全底线”,并指出三大红线:

不碰货币主权:禁止任何形式的民间代币发行(ICO);反洗钱穿透式监管:所有链上交易需对接央行反洗钱系统;防止脱实向虚:数字金融必须服务实体经济(如贸易、供应链)。

五、2025新机遇:普通投资者可以关注什么?

上海本地区块链概念股:涉及数字人民币技术、国资云、数据确权的企业;跨境支付相关金融科技:尤其是与香港、新加坡合作的合规稳定币项目;数字资产基础设施:如加密托管、合规交易所(若有政策突破)。

结语:上海的数字金融“破冰”实验

2025年,全球数字货币竞争已进入深水区。上海国资的主动探索,既是对国家战略的响应,也是地方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未来1-2年,若试点成功,或将成为中国数字金融创新的“样板间”;若遇阻,也可能再次收紧政策。

唯一确定的是:加密货币不再只是投机工具,而将成为金融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关键在于“谁来做,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