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金融圈因为稳定币一事热闹非凡。财政司长陈茂波6月底宣称稳定币8月1日合法落地,称其能革新跨境支付,买房买债券也可用代币结算,这番言论瞬间点燃市场热情。深交所、上交所高层的呼应,更是让市场沸腾,港证ETF一周暴涨14%,成交额飙升至850亿 ,国泰君安盘中振幅高达80%,投资者们仿佛看到一座待挖掘的财富金矿。
然而,国际清算银行迅速泼来冷水。其报告直言稳定币根本无法通过金融压力测试,不仅可能引发资本外逃,还会威胁国家货币主权。消息一出,金融市场瞬间变脸,国泰君安两天暴跌18%,那些追高入场的投资者,此刻恐怕只能望着绿油油的账户欲哭无泪。
这一热一冷之间,也引发大众思考:稳定币,这个在国际上备受争议的金融创新产物,在中国的监管环境下到底能否顺利通过?未来又隐藏着哪些担忧与可能性?
国内监管态度:严格禁止下的观望
自2017年“94公告”以来,我国对虚拟货币的态度十分明确,将境外虚拟货币包括稳定币相关业务活动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严禁交易、流通与使用。2021年《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进一步强化这一立场,明确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属于非法金融活动,投资虚拟货币及相关衍生品若违背公序良俗,相关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这从根本上否定了稳定币在中国大陆的合法生存空间,政策层面至今未曾松动。
在这样严格的监管基调下,稳定币在国内大规模合法化通过的可能性短期内微乎其微。监管部门对于金融创新始终秉持谨慎态度,稳定币作为一种新型加密货币,其交易匿名性、缺乏国家信用背书、潜在的金融风险等问题,与我国当前金融监管目标相悖,难以突破现有的监管红线。
稳定币的潜在风险: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子
从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以及过往稳定币引发的金融事件来看,稳定币确实存在诸多隐患。
稳定币缺乏像央行货币那样坚实的国家信用背书。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其价值的稳定性就会受到严峻考验。比如此前算法稳定币UST的崩盘事件,曾引发整个加密货币市场的剧烈震荡,投资者资产大幅缩水。其次,稳定币交易的匿名性使其极易被用于非法资金流通,成为洗钱、恐怖融资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工具,严重威胁金融秩序和国家安全。稳定币若大规模无序发展,可能会对国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造成干扰,削弱央行对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调控能力 。
这些风险点,都是国内监管部门在考量稳定币合法化时需要着重权衡的因素,也进一步加大了稳定币在国内合规通过的难度。
未来的可能性:渐进式探索与离岸试点
尽管稳定币在国内面临重重监管阻碍,但从长远来看,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性。随着全球稳定币合规化进程提速,我国也需在这一新兴领域有所布局,以维护国家金融利益和货币主权。
一种可能的路径是采取渐进式探索。先在监管可控的环境下,如上海自贸试验区等地,对在岸人民币稳定币的发行与管理进行合规探索。设置专门监管规则,选择部分银行和非银支付机构进行试点,利用自贸区账户的“电子围网”机制,确保资本跨境流动处于可控状态 。另一种思路是借助香港这一国际金融中心,积极推进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发展。香港已在稳定币相关沙盒试点、立法推动、牌照管理等方面开展大量基础性工作 ,未来有望成为人民币稳定币创新的开拓者和引领者。通过在香港发行离岸人民币稳定币,不仅可以助力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还能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新路径 。
但无论哪种可能性,都离不开完善的监管框架和严格的风险防控措施。监管部门需要密切关注国际稳定币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出既鼓励创新又能有效防范风险的监管政策。
稳定币在中国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在当前严格的监管环境下,其全面合法化通过面临巨大挑战,但从全球金融竞争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角度出发,又存在渐进式探索和离岸试点的可能性。投资者在关注这一领域时,务必保持理性,密切留意政策动态,谨慎参与其中。而监管部门也需在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之间找到平衡,为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