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石油附小油币里的教育密码:当陶行知教育思想遇见校园货币

· 快讯

2025年3月,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简称北京石油附小)的“追光小铺”前,学生们正用积攒的油币兑换新上架的校园文创——名为“追光·绮梦”的丝巾。他们的眼眸里跃动着收获的喜悦,更沉淀着对成长价值的深层体悟。从课堂内外的日常表现到社区服务的志愿行动,从职业体验的角色扮演到集体荣誉的共同缔造,油币这一特殊的“校园货币”如同灵动的纽带,将抽象的教育目标编织成可触摸、可感知的成长年轮。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校长夏明霞

这场始于2022年的教育革新,正通过一张张油币的流转,悄然重构着校园的评价体系与育人生态。“这不是简单的激励机制设计,而是一场触及教育本质的变革。”北京石油附小校长夏明霞在阐释教育理念时强调,“我们试图打破分数至上的评价桎梏,让教育回归生活本源,让成长在真实体验中自然发生。”

在北京石油附小的校园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正悄然生长。每一枚油币的赚取与使用,都成为叩问教育本质的契机:如何让知识走出书本樊笼,在生活土壤中生根发芽?怎样让童年体验转化为滋养终身发展的精神养分?这些追问随着油币的流转持续发酵,在每个教育现场书写着生动注脚。

破局:从奖励困境到创新的教育突围

教育创新的原点,往往始于最朴素的育人情怀。当传统评价体系遭遇新时代挑战,当“三好学生”评选沦为成绩优秀者的专属标签,教育本应具有的温度与深度正在悄然流失。北京石油附小校长夏明霞敏锐地捕捉到激励体系升级的迫切需求:如何构建一个既能保留教育仪式感,又能真正触及心灵成长的评价体系?

2022年深秋的教师办公室场景,如同一枚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夏明霞心中激起涟漪。几位教师正化身“淘宝达人”,在浩如烟海的商品中搜寻能点亮学生眼眸的特色奖品;更有老师默默自掏腰包添置文具,只为给表现优异的孩童制造惊喜。“教师们的薪资本不丰厚,却甘愿倾注心血经营这些教育仪式感。”目睹这一幕的夏明霞愈发坚定:必须打破传统评价体系的桎梏,让激励回归教育本质。

彼时的校园奖励机制陷入两难境地:受财务规则限制,学校统一采购的奖品品类单一、缺乏新意,难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而教师们自费购买的创意礼品,虽饱含教育温情,却无法形成可持续的激励闭环。更深层的矛盾在于,若“外部奖励”异化为功利性交换,便会与教育本质背道而驰,毕竟真正的激励应直达心灵,而非停留于物质表层。

转机出现在一场头脑风暴中。夏明霞提出“校园货币”构想,为新型评价体系确立三维坐标:保留物质激励的直观性,融入精神激励的长效性,创造契合时代的实践价值。这个凝聚教育智慧、校园文化与创新思维的设计逐渐清晰——打造具有校园特色的“油币”体系,让评价成为滋养生命成长的沃土。

“油币”之名,灵感源于学校“聚能于石,油然而生”的独特办学理念,同时融合人民币的文化底蕴。其设计历经反复研讨,广泛征集各方意见,将学校“六个一”育人目标具象化。正如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理念,油币成为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

六种面值的油币背面依次镌刻“一副好口才”“一笔好汉字”“一手好文章”等“六个一”育人目标,正面图案则选取三个校区的标志性景观,经学生海选、投票确定。

学校精心打造“追光小铺”“追光银行”——取自校训“追逐光、成为光、散发光”的美好期许——作为油币的兑换与储存空间。小铺内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既有社会商品,又有校园文创,甚至收纳了学生的个人作品。学生获取油币的途径多元而立体:课堂上的思维碰撞、志愿服务的热忱付出、学科竞赛的优异表现均可兑换油币;同时设有“罚款”机制,引导学生在反思中完善自我。

这一设计构建起“事事可评价、处处能成长”的良性循环,打破了传统奖励方式的孤立性,将奖励化作一种生动鲜活的“生活语言”,使教育从生硬说教转化为生活浸润。它巧妙融合财商教育、文化认同与价值观培养,让学生在真实经济情境中领悟劳动价值,学会规划管理个人“财富”。通过“行为积分-油币兑换-实物奖励”的闭环系统,学生成长的每一步都化作可触摸的印记。

这场始于育人初心的教育实验,正从底层重塑激励体系。当油币在孩子们掌心流转,他们收获的不仅是心仪的物品,更是被关注、被认可的喜悦与自信,以及持续生长的内在动力。正如夏明霞所言:“优质的教育宛如空气,无形却滋养生命。而油币体系的使命,正是为每个孩子定制专属的成长氧气。”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的孩子们在追光小铺前展示自己的油币

融合:油币体系中的多维度教育价值

在北京石油附小的教育实践中,"油币"激励机制正悄然孕育着一场温润的教育革命。这绝非简单的评价工具迭代,而是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当代回响——当油币在师生间流转,方寸之间的交易场景俨然成为鲜活的育人课堂,教育目标编织进真实的生活场景,让价值观培育在商品交易中自然发生。

从评价维度看,油币构建的是立体多维的成长坐标系。传统评价体系如同冰冷的量尺,虽能精准丈量知识掌握程度,却难以触及心灵成长的温度。油币奖罚机制将学业表现、品格修养、实践创新等要素编织成三维评价网络。它既记录课堂专注时获得的“萌兔乐园”油币,也包容试错过程中被扣减的“阳光能量值”,这种动态记录让每个生命的成长轨迹都清晰可辨。

"油币让教育评价长出了血肉,让我们看到了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一位教师深有感触,“教育评价已从分数判官转变为学生的成长伙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 "追光银行" 的财富账本里,看见自己独特的生命光谱。”

在模拟经济的浪潮里,孩子们正经历着财商觉醒的奇妙蜕变。赚取油币的过程如同社会经济生活的预演,他们需要权衡“追光小铺”里的即时消费与“追光银行”中的长期储蓄。这种选择过程本身,就是生动的经济学启蒙课。当储蓄意识与消费智慧在童心中萌芽,他们未来面对真实社会经济时,必将多一份从容与理性。

油币本身成为校园文化的微缩景观。每张油币上面镌刻的校园地标与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如同文化基因密码,在交易流转中完成代际传递。当孩子们轻抚币面上的标志性景观,当他们在"追光小铺"体验校园文创,文化认同的种子已在心田悄然扎根。这种文化浸润不是刻意的仪式,而是让学校精神成为可触摸、可流转的文化符号,远比说教更具生命力。

而油币系统通过 "六个一" 育人目标的具象化设计,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转化为可触摸的成长印记。当学生用课堂表现兑换"萌兔乐园"油币,以志愿服务获取"蔷薇秘境"面值时,爱国情怀与责任意识正悄然融入血脉,实现了与大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作为纸币文化的传承者,油币同时承载着穿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孩子们在研究货币演变史时,会惊喜地发现校园货币与人民币之间的文化脉络。这种发现不仅是历史知识的获取,更是对 "货币即文明" 的深刻体认,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在少年笔下交汇。

当跨学科学习遇上油币机制,教育创新迸发出耀眼的火花。面对追光小铺的排队难题,六年级几位学生化身“小小创客团队”:调研社会系统培养实证思维,数学建模优化流程锤炼逻辑思维,界面设计激发艺术创造力,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实践素养。这种项目式学习正是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念的生动实践,让知识在真实问题中自然生长。

角色扮演机制呼应着陶行知先生“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学生担任追光小铺理货员时需要计算商品周转率,作为追光银行柜员要处理存取款业务,化身自动售卖机的客服为学生提供售后服务,成为文创“供货商”则需完成从创意到产品的全流程。这种真实的职业体验让校园成为社会的微缩模型,孩子们在模拟职场中预演未来角色。

更值得关注的是油币催生的公民意识觉醒。曾经对校园事务漠不关心的孩子,如今主动报告破损设施换取油币奖励。这种“主人翁”姿态的转变,印证了教育评价的导向力量——当责任感有了具象化的积分载体,德育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落地生根的日常实践。“以前靠说教培养责任感很难,”北京石油附小副校长窦丽娜坦言,现在油币激励机制让“主人翁意识”有了落脚点。

站在教育变革的潮头回望,油币激励机制恰似一座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桥梁。它既是传统评价方式的新时代探索,同时延续着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又创造性地回应着新时代育人需求。当孩子们在油币流转间理解劳动真谛,在文创设计中传承文化基因,在项目学习中预见未来图景,教育正完成最动人的蜕变——从知识的灌输到素养的培育,从分数的评判到生命的滋养。

北京石油附小“六个一”育人目标与六种具象化货币符号相呼应

见证:成长账簿里的教育叙事

2024年6月17日,二里庄校区的 "追光小铺" 揭开了神秘面纱。学生们拿着自己积攒的油币兴冲冲地去兑换心仪已久的文具,更将理财的智慧、选择的哲学与成长的温度,装进了童年行囊。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油币,终将在时光长河中沉淀成少年们最珍贵的财富 ——那是对劳动价值的尊重,对生活美学的感知,更是对生命成长的温柔作答。

2025年3月,追光小铺迎来现象级"文创单品"——《追光·绮梦》丝巾的惊艳亮相。这场美学风暴的创造者,是孩子们自发组建的跨学段、跨学科项目学习团队。他们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开展校园写生,将校园地标与童真视角熔铸成流动的画卷。设计稿根据“客户”需求在调整优化中迭代升级,最终呈现的承载着童年记忆的魔法丝巾,悄然叩开了美育与创造力融合的大门。

三八节的校园涌动着别样的温情,追光小铺里的丝巾化作爱的信使,见证着最令人动容的教育场景:孩子们争相用自己积攒的油币,购买一份独一无二的礼物送给妈妈;平时"铁公鸡"般吝惜油币的孩子,此刻也毫不犹豫地买下一条丝巾;几个小伙伴头碰头数着油币,凑钱集资购买了一条丝巾,送给了班主任。这份超越物质价值的礼物,恰似丝巾上流动的光影,将"爱的教育"编织进生命的经纬。

正如校长夏明霞所言:"当教育真正融入生活,知识便有了温度,成长便有了触感。"此刻,那些在追光小铺流转的油币,正悄然完成着从物质激励到精神传承的蜕变。

有学生说:“油币,作为全校通用的奖励机制,早已融入校园与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课堂上积极发言、竞赛中斩获荣誉、活动里踊跃参与、志愿服务时热心奉献,都能收获油币。这一张张小小的油币,照亮我追光之路,让我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携手小伙伴一起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向着更加广阔的天空勇敢前行。”

还有学生感慨:自从油币在附小诞生,在班级里积攒这些花花绿绿的神奇小纸片,变成了一段段独特又满是惊喜的体验。起初,我只是抱着好奇的心态,对油币的价值并没太在意。可当我一次次凭借课堂上的积极发言、一次次为班级做出贡献而得到一张张油币时,当我在追光小铺兑换到自己喜欢的文创学具时,心里的成就感“噌噌噌”冒了出来,就好像完成了什么了不起的大事。

学生家长也深有感触:"那天女儿捧出绘有校园地标和吉祥物的丝巾时,素雅色调与精致图案交织出教育的诗意。这个花一块油币都心疼半天的"小财迷",竟用28元油币换回如此珍贵的礼物。指尖抚过柔软细腻的绸缎,忽然明白这些文创不是简单的商品,而是把校园文化织进生活的纽带。当女儿说妈妈这是我用努力换来的,油币在阳光下竟折射出彩虹般的教育光芒。"

在一次别开生面的校园开放日活动中,学校邀请家长们褪去社会身份,化身 "一日小学生",通过赚取油币体验孩子们的校园生活。不同于传统观摩模式,家长们在油币体系的规则中重温校园时光,他们像孩子般雀跃于课堂、社团等活动中,获得油币奖励,真切体会到 "油币虽小,却承载着教育智慧"。

“这样的教育真用心!”活动结束时,三个校区的家长们在反馈中不约而同地提到,“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我们触摸到教育的温度。”这场深度参与的体验,打破了家校之间的认知壁垒,让家长们看见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正如某位家长在朋友圈写下的感悟:"今天终于明白,校园里流转的不是普通货币,而是孩子们成长的密码。"

孩子们在母亲节前夕为妈妈购买《追光·绮梦》文创丝巾

启示:油币背后的深层价值

2024年11月,当六年级(10)班的学生们在数学课上邂逅圆周率这个神秘的无尽数字,一串数字的涟漪竟在童心中激荡出惊人的浪花。课后,几位同学自发成立"圆周率社团",他们向老师申请15油币作为启动资金,通过 "背诵圆周率过百位数即可入会" 的门槛招募成员。

这种将学术能力转化为 "会员资格" 的创新机制,让枯燥的数字记忆蜕变成为一场充满挑战的智力探险。

消息通过学校公众号传播后,三年级某学生家长致电学校,称其子已能熟背 π 值小数点后 400 位。一场跨越年级的学术对话悄然展开,让校园弥漫起以数会友的独特学风。

孩子们展示出令人惊叹的创新思维:有人用谐音编织数字故事,有人发明"十数记忆宫殿",更有孩子将π值转化为校园地标密码。兴趣的火种迅速蔓延成跨学科研究的燎原之势,从数学史考据到记忆心理学分析,甚至触及连分数展开的高等数学领域。

"油币激励机制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 夏明霞表示,当孩子们用会费偿还贷款、设计 π 主题文创、举办学术沙龙时,他们不仅在实践财商管理,更在创造中领悟 "学习本就是充满乐趣的探险"。这种将评价体系融入真实生活场景的设计,让校园成为浓缩的社会实验室,每个孩子都在自主探索中书写着独特的成长叙事。

油币激励机制的价值远超出评价工具本身,更是一次对教育本质的重新思考。它将传统评价体系难以量化的素养发展转化为可视的成长凭证,构建起涵盖知识掌握、思维品质、实践能力的立体评价模型。更重要的是,它创造了无限的教育可能——当学习成为自我驱动的探险,当评价融入真实生活场景,教育便回归了"唤醒生命自觉"的本质追求。

北京石油附小以油币为支点,巧妙地将抽象的育人目标转化为具象的实践图谱,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这种货币化激励机制不仅在小学场域绽放活力,更为全学段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创新范式。当孩子们用油币兑换心仪的文创产品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物质奖励,更是对市场经济规则的生动认知;当班级集体用油币基金开展公益实践时,他们体悟的是社会责任感的真实分量。

从教育哲学维度审视,油币激励机制构建的"努力 - 收获 - 再努力"良性循环,让成长过程本身成为最好的教育素材,恰与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 思想形成跨时空对话。学生在赚取油币时习得生存技能,在规划消费时理解社会规则,在团队协作中建立情感联结,这些浸润式的学习体验,恰如春风化雨般滋养着完整人格的养成。

翻阅学生的成长日记,"油币"早已超越物质符号,成为丈量精神成长的刻度尺。有位学生深情写道:"每一枚油币都是成长的勋章,它镌刻着我们攻克难题的欢笑,也记录着跌倒重来的勇气。它让我懂得,真正的财富不在于拥有多少面值,而在于懂得如何用双手创造价值"。这种发自内心的教育体悟,正是油币体系最动人的成果。

这场静悄悄的教育生态革命,正通过油币的流转持续发酵,编织起一场静悄悄的教育生态革命。北京石油附小的实践证明,当评价回归生活本真,教育便能唤醒每个生命内在的成长力量。为"培养完整的人"这一教育本质命题,北京石油附小给出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创新解答。这种可推广的教育样本,预示着未来教育变革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