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几个月,中美欧不约而同的开始推进稳定币(stablecoin)的立法工作。
5月,英国发布了关于稳定币发行,加密资产托管的监管提案;20号,美国参议院投票通过了《指导和确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第二天,香港通过了《稳定币条例法案》,30号在宪报刊登,正式成为法例。
那么,到底什么是稳定币?
稳定币,也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虚拟货币的一种。不过跟大家熟知的比特币、狗狗币之类的不同,稳定币不是用来炒的,而是用来花的。
稳定币最开始出现,是因为加密货币交易的需要。
加密货币波动很大,交易的时机转瞬即逝。加密货币相互之间是无法直接兑换的。
而加密货币和法定货币的转换又很费时。所以交易者需要一种新的价值稳定、流通性好的货币,稳定币应运而生。
想要参与加密货币交易的交易者,既可以选择直接用各国的法币购买加密货币,也可以选择先将各国法币兑换成不同发行人发行的稳定币,再用稳定币去购买加密货币。
发行人拿到法币后,可以选择投资获利,或者是购买一些抵押物稳定币值。
目前全球的稳定币市值大概是2400亿美元,根据价值锚定机制的不同,可以划分成四大类:
法币抵押型,比如USDT(Tether)、USDC(USD Coin)等;
商品抵押型,比如Paxos Gold (PAXG);
数字资产抵押型,比如DAI;
算法型,比如FRAX。
四大类里,法币储备抵押型是绝对的主流,占比大概90%。其中占大头的是USTD和USDC,USTD是2014年推出的,目前市值大概1400亿美元;USDC是2018年发行,目前560亿美元。这两种稳定币都和美元基本保持了1:1的兑换比例。
现在,美国开始下场招安稳定币。
美国监管机构要求,稳定币必须要挂钩硬通货的资产储备,也就是发行1美元的稳定币必须购买1美元的美债。
这种挂钩方式一石二鸟,可以同时解决美债滞销和稳定币之前的缺陷——缺乏锚定物这两大痛点。
美元霸权基石的重要构成之一,就是美债,这一全球最安全的资产(起码目前还是)。
而美债—稳定币这样的组合,可以让数字加密货币这个庞大的蓄水池以美元计价,并且消化大量过剩的美元。
很天才的想法,对吧?
大洋彼岸的领导班子可不全是草包,美元霸权在数字货币时代依然获得了续命的机会。
不过唯一的问题,是体量。
美债目前已经到了36万亿美元,每年到期的美债基本在10万亿上下,而稳定币的两千四百亿相比起来实在太少,杯水车薪,提供不了太多增量。
所以美国的各个金融机构正在努力把牛皮吹起来,宣称稳定币市值会在2030年达到1.6—3.7万亿美元。渣打银行预测稳定币供应会在未来四年内增长近10倍,每年吸纳4000亿美债,届时稳定币交易将占外汇现货市场交易量的10%,远高于目前的约1%。
未来会怎样发展,还需要时间来证明。但我们可以先思考下美元稳定币的风险:
1.爆雷风险
假设有一天因为某原因引发了挤兑现象,这时候平台公司就必须卖出储备的美债换回美元来结算给用户。
而这样大规模的卖出美债的行为,必然导致美债利率高涨,进一步引发金融体系的危机,也是给美债和美元埋下一个大雷。
2.国家风险
使用美元稳定币后,美国政府可以直接冻结交易IP地址、没收资产。之前就发生过这类事件,2022年交易所coinbase 冻结了25000个俄罗斯比特币账户,并且同步给了美国政府。
3.监管风险
稳定币是由私营公司发行、运行管理的。即便法律层面有很多限制,比如禁止储备资金的二次投资、非法挪用等。但实际上你懂的,人性贪婪也好,管理漏洞也罢,难免出现非法操作,届时怕是难以保证1:1的储备比例。USDT就因为储备透明度饱受争议,之前甚至有1:0.28储备比例的传言。
但不论如何,稳定币都是一个很有想象空间的发展方向,所以香港及时跟进,避免掉队。同时内地也有自己的模式,就是“央行数字货币+多边数字货币桥”,在这里就不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