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的年化波动率据说有80%,这个数字什么概念?标普500指数的4倍,黄金的8倍。一个资产的价格,摇摆幅度到了这个地步,它的属性就有点说不清了……
市场一有风吹草动,价格就跟坐电梯一样,上上下下。2022年5月,单日跌掉33%。FTX那件事,更是让比特币一周就没了1500亿美元的市值。这种幅度,让它身上“赌场筹码”的标签,贴得死死的。
用它买杯咖啡试试?早上你扫码的时候,一个币值3万美元,等咖啡师那边确认收到,可能只值2万7了。这买卖还怎么做?货币最基本的功能,支付,在这种不确定性面前,直接就瘫痪了。
稳定币就是这么来的。
它不像其他加密货币那样野蛮生长,它有一套自己的玩法,号称能稳住价格。主要有几种路子:一种是法币抵押,比如USDC,背后是Circle公司,说发一个币,就在银行里存一美元。还有一种是拿其他加密资产做抵押,不过得超额抵押。再来就是算法调控,靠智能合约自己调节供需,听着很智能。

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数据说,2023年全球稳定币的交易量冲破了8万亿美元,这盘子不小了。其中九成,都和美元挂钩。这种“1:1锚定”的说法,让它成了币圈资金的一个临时码头。市场一恐慌,大家就把手里的比特币换成USDT或者USDC,找个地方躲躲雨,等风平浪静了再出来活动。
但这个避风港,也不是百分之百安全。
2022年5月,当时排第三的稳定币UST,一夜之间就崩了,400亿美元的市值说没就没。这件事把算法稳定币的底裤都给扒了,所谓的“智能调节”,在真正的市场恐慌面前,脆弱得不行,信心一没,程序就失灵了。
怪事来了。
即使出了UST这种大事,稳定币的市场规模还在长。Chainalysis的报告指出,到了2023年,稳定币已经占了加密货币交易量的70%,这个比例比2021年翻了一倍。
这说明什么?说不清楚。可能是一部分人已经玩腻了投机那一套,开始回头找一些更实在的东西,比如价值存储和支付效率?当狂热退潮,市场的需求总会回归到一些更本质的地方。
整个数字资产的世界,好像正在从一个阶段,走向另一个阶段。
一种资产,既有巨大的波动性,让人觉得是投机工具。
又催生了另一种追求稳定的资产,来对冲这种波动。
而这种追求稳定的资产,自己也会爆出巨大的雷……可市场对它的需求,还在增加。这里面的逻辑,绕来绕去,挺有意思。
华尔街有句话,“牛市赚钱,熊市赚币”。现在看,下一次市场风暴来的时候,大家手里的“币”,可能已经不是同一种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