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快速发展,“稳定币”“去中心化金融(DeFi)”“Web3.0”等新兴概念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借这些概念炒作之名,行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之实,利用公众对数字货币的认知盲区,编织“高收益、低风险”的谎言,诱导投资者上当受骗。

一、什么是“稳定币”?
稳定币是一种锚定真实资产(如法币、黄金等)的数字货币,其价值理论上与锚定资产保持1:1的稳定比例,旨在规避传统加密货币(如比特币、以太坊)剧烈的价格波动。例如,USDT(泰达币)以美元为锚定物,1 USDT ≈ 1美元。
然而,稳定币的“稳定性”并非绝对。一些非法机构通过虚构储备金、操纵市场或发行“空气币”,将稳定币包装成“稳赚不赔”的理财产品,实则暗藏巨大风险。
二、非法集资与诈骗的常见手段
1.资质缺失,虚假宣传
不法机构或个人往往未经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批准,以“金融创新”“数字资产”为噱头,虚构项目背景,伪造牌照资质,通过社交媒体、微信群、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大肆宣传,制造“高科技、高回报”的假象。
案例:2025年7月,深圳某公司以“区块链+藏茶”概念发行“普银币”,宣称每枚币对应1元人民币的普洱茶抵押,实则未取得任何金融许可,涉案金额高达3.07亿元,3000余名投资者血本无归。
2.概念包装,制造信息不对称
利用“稳定币”“DeFi”等专业术语,故意混淆技术概念与金融产品的界限,通过复杂的术语(如“智能合约”“流动性挖矿”)制造信息不对称,让投资者难以分辨真伪。
专家提醒:上海交通大学刘晓春指出,我国明确禁止境内加密货币交易,银行不得为加密货币提供结算服务。任何声称“合规”的虚拟货币交易,均需高度警惕。
3.虚假承诺“稳赚不赔”
通过“日赚5%”“年化收益70%”“保本付息”等话术,利用人性贪婪心理吸引投资者。实际上,这类项目往往依赖“庞氏骗局”模式——用新投资者的钱支付老投资者的收益,一旦资金链断裂,参与者将面临巨额亏损。
数据警示:某非法平台以“稳定币理财”为名,承诺“日利率0.2%”,年化收益率高达73%,远超国家法定利率上限(36%)。投资者被高收益迷惑,最终资金被转移至境外,损失惨重。
4.跨境洗钱,逃避监管
部分诈骗团伙通过境外服务器、离岸账户转移资金,利用海外监管漏洞逃避追踪。例如,某项目实控人通过空壳公司和复杂洗钱网络,将180亿元资金转至境外,导致投资者追责无门。
三、如何识别与防范?
1.核实资质,拒绝“无牌机构”
投资前务必通过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官网(如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查询相关机构是否具备合法资质。任何未经批准的“理财平台”“数字货币交易所”均为非法。
2.警惕“高收益”承诺
牢记“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若某项目声称“稳赚不赔”“保本付息”,请立即提高警惕。
3.认清稳定币的本质
稳定币的核心功能是支付工具,而非投资标的。其价值依赖于锚定资产的透明度和真实性。对所谓“限量发行”“稀缺资产”的宣传,需保持理性判断。
4.远离“杀猪盘”与“拉人头”
若项目要求你发展下线、缴纳“会员费”或“课程费”,极可能是传销骗局。
5.及时举报,维护权益
发现非法集资线索,立即向金融监管部门(如地方金融管理局)、公安机关或行业协会举报。根据《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参与非法集资的损失由投资者自行承担,但举报者可能获得奖励。
四、理性投资,守护财产安全
“稳定币”等新兴概念并非“财富密码”,而是金融风险的放大器。投资者需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投资理念:
选择持牌金融机构:银行、证券公司、正规基金公司等是合法理财渠道。学习金融知识:了解数字货币、区块链技术的基本原理,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拒绝盲目跟风:对“热点项目”“内部消息”保持冷静,切勿因贪婪失去理性。结语金融创新应服务于实体经济,而非成为诈骗的工具。面对“稳定币”等新型骗局,公众需擦亮双眼,增强风险意识。记住: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躺赚”的承诺背后,都可能是陷阱。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从拒绝高收益诱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