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临猗:农业大县的文化底蕴与发展密码

· 头条

来源:环球网

5月24日,在深圳文博会山西展区,持续上演“三晋欢歌”,山西各地的特色表演让天南海北的参观者沉醉于这片黄土地独有的文化魅力。源自山西省临猗县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锣鼓杂戏,在三晋剧种中独树一帜:演唱不配管弦乐器,独以锣鼓伴奏。

临猗,这座位于山西的农业大县,不仅在粮食、林果等农业生产领域成绩斐然,更是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

临猗的农耕文化,是其农业发展的根基。在这里,古老的农作模式、智慧的农谚以及农历历法,依然在指导着农事生产。以“男耕女织”“耕读传家”为代表的传统农耕理念,塑造了临猗人勤劳朴实的性格,也为现代农业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深入探究临猗的文化,就如同翻开一部农业发展的历史长卷,能让我们看到农业与文化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生动样本。

临猗双塔公园

辛勤耕耘创造农耕文化

宏大的黄河文明核心是农耕文明。可以说,农耕文明一直都是中华文明的主体,它包括了尧、舜、禹,夏、商、周以来各朝代的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而由此衍生出来的农耕文化,是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它包括农事、农具、农艺、农俗、农时、农历等文化内容,以“男耕女织”、“耕读传家”为代表的农耕文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农耕生活,成为中原汉民族人们数千年的理想和追求。早期出现的二牛拉犁、单牛拉犁等丰富了农业生产的劳作模式,代表了当时乃至封建社会数千年的劳动力水平。以晋南地域特征为根据而形成的24节气歌,以及仅在山西南部地区流传的“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黄河溢”等农谚,尤其是先秦时期集合先民们集体智慧而形成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开篇第一首诗《关雎》就诞生于临猗境内的吴王渡口沿岸。而流传于我国数千年的农历历法,现在依然指导着当地的农业生产。由此可见,农耕文化自有人类以来,一直都是临猗各项文化的根和魂。此后,历朝历代、各个时期诞生的其他各类文化现象都脱胎于它,与它息息相关。

临猗双塔公园

以义取利彰显诚信文化

中国的诚信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诚信一直被视为立人、立家、立国的根本。诚信文化包括诚实和守信两个方面,诚实就是忠诚老实,守信则是信守承诺。诚信文化不仅仅是个人修为的学说,更是为人处世、内政外交的智慧。

临猗的诚信文化源头应自大商人猗顿始逐渐形成。原始社会末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实物货币,至商周时期,刀币、布币相继出现,以货易货这种相对落后的交易方式逐渐被以币购货取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后,单一商品相对过剩的现象得到有效缓解。商贸流通日益增加,商业这个业态基本固化,从事商业的人在社会上形成一个特殊群体。

战国时期,临猗出现了一位闻名遐迩的大商巨贾——猗顿。他从发展种植业起步,逐渐涉猎商业领域。到后来,他在商业领域所涉及的范围之广,商业版图之大,全国无人可及。而他之所以能从零起步,短短数十年间,形成了自己的商业帝国,成为商人这个群体中的佼佼者,其最核心的精髓就是童叟无欺的诚信特质,这一特质在经营中得到广大基层民众和交易对方的极大信任。

在猗顿的影响下,晋商在多年的经营中形成了诚信为先、以义取利的晋商精神,在这一理念的支撑和助推下,山西商人的足迹踏遍了全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

临猗剧院

潜移默化形成戏剧文化

临猗的戏曲文化由来已久。锣鼓杂戏脱胎于古代酬神祭祀的傩戏,最早应该起源于北魏时期。临猗民间流传:“自有龙岩寺,就有锣鼓杂戏”。而龙岩寺建造于公元386年的北魏时期。其唱腔音乐体制为吟诵体,以吟为主,兼以散文念白。他的演奏乐器没有弦乐,只有大锣大鼓。2006年,起源于临猗的锣鼓杂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类。

自北魏至唐宋期间,多流行杂剧、院本,至元时期,杂剧大盛行。到明末,一直流传至今的蒲剧,在包括临猗在内的蒲州府逐渐形成,并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完善,最终成为中国梆子戏的鼻祖。有清以来,蒲剧得到长足发展。

享誉全国的临猗眉户(亦称晋南门户),起源已不可考,在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吸收蒲剧音乐而形成定制,成为晋南地区人民群众乐于传唱的一个地方小剧种。临猗眉户的唱腔音乐结构为曲牌连缀体,有72大调和36小调之说。1953年,临猗县成立了眉户剧团。70年来,临猗眉户剧团坚持编演现代戏,创作了二百三十余部作品,来讴歌时代,激励民众。他们创作的《一颗红心》、《涧水东流》、《唢呐泪》等相继被拍成电影。

要说临猗的戏剧文化,并不仅限于正规院团的文化行为,更重要的是戏剧在临猗深厚的群众基础。数百年来,街头巷尾,寻常巷陌,路过其间,你总能听到几句字正腔圆、有滋有味的乱弹或眉户,这可不是专业人员在演唱,演唱者往往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或工人。专业团体新推出的唱段不断影响着戏迷的传唱热情,而戏迷的热情又助推着专业演员的创作激情。两者相互作用,戏剧文化在临猗蔚为大观。(文/赵文彬 山西临猗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 摄影/杨双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