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系列加密货币富豪被绑架勒索,甚至身体受到残害的事件,在全球多地频频发生,因加密货币的匿名性和便捷的跨境转移特性,往往难以追查赎金流向,使得相关犯罪活动越发有恃无恐。关注我,听我细聊。
以往都是通过黑客技术进行网络攻击,至少没有人身安全方面的危险。但随着人们将加密货币存储在离线物理设备上,也就是冷钱包中,以防范黑客,近身物理攻击出现了,并且因为个人信息泄露愈演愈烈,犯罪门槛大大降低了。

加密货币持有者的绑架与赎金保险需求显著上升,已有多家大型保险公司开始为他们量身定制此类保险产品。尽管如此,人们还是首先希望不要陷入被绑架的境地,加上也不是非要用加密货币不可,因此加密货币的普及和应用肯定会受到影响。
国内不让炒币是在保护我们。本号以前制作过多期关于加密货币的内容,现在还是同样的观点,没有锚定物的货币都是耍流氓,谈什么供应量有限呢,相对什么有限呢。即使是短期炒作,那也好比刀尖舔血,原因如下:
1、底层技术缺陷难以根治
共识机制是区块链网络的核心,然而不同的共识机制各有其固有缺陷,比如工作量证明机制能耗过高,而权益证明机制会导致富者愈富,每种机制都是在安全性、效率、去中心化程度、能耗等多个维度之间进行权衡取舍,目前尚不存在一种普适的完美共识机制。
虽然宣称匿名,但大多数公有链上,如比特币、以太坊等,交易记录是永久储存在分布式账本上的,任何人都可以查看链上地址的交易历史和余额。匿名主要指链上地址与真实身份之间没有直接关联。但攻击者或监管机构可能实现去匿名化,从而追踪到真实身份。
于是又出现了一些匿名性更强的加密货币,如门罗币等,它们在隐藏交易发送方、接收方和金额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通常交易的计算量更大,交易费用更高,用户体验也更复杂。还要面临监管机构的追查,要在保护用户隐私和满足合规要求之间艰难取舍。
2、市场操纵行为屡禁不止
事先低价买入某种市值小易被操控的加密货币,然后通过社交媒体虚假宣传,比如捏造重大利好消息等,以提升市场热度,吸引大量散户入场,从而迅速推高币价,当价格达到预设高位后,再迅速抛售手中的加密货币获利,导致币价暴跌,高位接盘的散户损失惨重。
由于加密货币交易所遍布全球,且各国监管机构之间协调机制尚不健全,跨境市场操纵行为,如跨平台协同拉高出货等,难以得到及时发现和有效打击。即便某个国家采取了行动,操纵者也能迅速将活动转移到监管更为宽松的地区。
一些濒临退市或市值极低的美股,比如SharpLink,通过引入加密领域知名机构的投资,宣布启动“加密货币金库战略”,再用这笔款项购买加密货币,使得股价迅速飙升,同时币价也暴涨,市值都大幅增加,顺利收割了两个市场的韭菜。
3、投资者保护机制缺失
在监管政策不明确或缺乏有效监管的地区,没有清晰的法律框架来界定平台责任、保障用户资产安全以及提供争议解决机制,使得投资者因平台跑路、盗窃、欺诈或市场操纵而遭受损失时,往往投诉无门,追偿困难。
比如黑客攻击事件的数量和造成的损失金额呈逐年上升的态势,从2012年的32起和597万美元,到2024年前11个月的369起和23.08亿美元,13年间损失金额共计337.44亿美元。合约漏洞、跑路和闪电贷攻击是最主要的攻击手法。
4、犯罪活动猖獗且难以根除
因各国的监管政策差异巨大,犯罪团伙往往在监管宽松、执法薄弱的地区,从事洗钱和网络诈骗等活动,黑钱一旦转为加密货币,追查难度极大。即使你没有主观故意去参与这些活动,但被诱骗用来当掩护,也会给自己带来数不尽的麻烦甚至是牢狱之灾。
Chainalysis《2025年加密货币犯罪报告》指出,2024年流入非法地址的资金达409亿美元,通过勒索软件支付赎金8.14亿美元,同比下滑35%,61%的赎金通过中心化交易所套现,2024年暗网市场的全球收入下降15%,因盗窃而损失的资金增长了21%。
此外,比特币若用来进行日常支付,账本规模几天内就能撑爆手机存储,数月内瘫痪互联网。自由发币权导致超2万种加密货币泛滥,反而比法币更失控。2025年一季度,比特币与纳斯达克100指数的30天相关性达到了0.7。
加密货币对你还有吸引力吗?关注我,提升认知,打破信息茧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