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即将生效的牌照与一场国际清算银行的严厉警告,勾勒出加密世界与传统金融监管的激烈碰撞。
国际清算银行(BIS)在最新年度报告章节中发出严厉警告:稳定币作为可靠货币形式存在“固有缺陷”,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将对全球金融稳定和货币主权构成系统性风险。
这一被称为“央行的央行”的权威机构特别指出,稳定币可能削弱货币主权、存在严重透明度问题,并导致新兴市场面临资本外逃风险。
与此同时,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在《稳定币条例》即将生效之际公开发文“降温”,强调稳定币并非投资工具而是支付手段,并预期初期“充其量只会批出数个牌照”。
01 国际清算银行的“三重警告”:系统性风险全景图
BIS对稳定币的担忧集中在三个关键领域,这些担忧直指当前加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货币主权面临侵蚀。BIS经济顾问Hyun Song Shin将稳定币类比为19世纪美国“自由银行时代”流通的私人银行券,指出不同发行方的稳定币可能以不同汇率交易,这将动摇央行发行货币的公信力。这种分散的货币发行权可能削弱国家货币政策有效性。
透明度黑洞与资产质量疑云。BIS副总经理Andrea Maechler尖锐指出:“资产支撑的质量、资金是否真实存在以及存放位置都是持续性问题”。Tether占据稳定币市场过半份额,却在欧盟新规实施后退出该地区,其储备资产透明度一直备受质疑。
新兴市场资本外逃的导火索。BIS特别警示,稳定币可能成为发展中经济体资本外逃的新通道。其跨境流动的便捷性和一定匿名性,可能绕过资本管制措施,对金融体系脆弱的国家构成严重威胁。
BIS的警告迅速引发市场震荡。警告发布当天,Circle等主要稳定币发行商股价开盘暴跌7%。当前全球稳定币市场规模超过2600亿美元,其中美元挂钩稳定币占比高达99%。
02 香港的监管“降温”:高门槛下的谨慎放行
当市场对香港《稳定币条例》8月1日生效充满期待时,金管局总裁余伟文却出人意料地泼下“冷水”。
余伟文在6月23日发表的文章中明确界定:稳定币本质是支付工具而非投资产品,本身没有升值空间。这与市场将其作为投机标的的普遍认知形成鲜明对比。
牌照审批将极为严苛。金管局明确表示,考虑到稳定币的新兴属性及相关风险,初期“充其量只会批出数个牌照”。这与市场期待的广泛准入形成强烈反差。
香港为稳定币发行人设置了全球最严格的准入门槛:
- 公司架构:必须是香港注册公司,高管需常驻香港并通过“适当人选”审查
- 资本要求:最低实缴资本2500万港元(约320万美元),远高于新加坡和欧盟标准
- 储备管理:储备资产必须100%覆盖流通面值,且须为高质量、高流动性资产(现金、短期国债等)
- 赎回机制:用户有权在1个工作日内按面值赎回法币,禁止附加不合理条件
- 禁止付息:不得向稳定币持有者支付利息,防止变相吸储
余伟文特别强调:“获发牌的稳定币发行人必须有实实在在的应用场景”。这意味着缺乏真实支付场景的发行方案将难以获得通行证。
03 稳定币的“阿喀琉斯之踵”:系统性风险剖析
BIS和香港金管局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稳定币的内在脆弱性已在历史危机中暴露无遗。
储备资产与挤兑风险的致命组合。BIS警告称,一旦稳定币面临崩溃,“支持稳定币的资产可能会被‘贱卖’”,引发类似2022年TerraUSD(UST)崩盘时的死亡螺旋。当时UST的崩盘导致400亿美元市值蒸发,波及整个加密市场。
结算功能缺失的先天缺陷。稳定币缺乏央行法币提供的传统结算功能,使其在金融体系中扮演“次级货币”角色。这种结构性问题使其在危机中更容易被抛售。
跨境监管套利的温床。Tether在欧盟新规实施后退出该市场,凸显了监管差异带来的套利空间。这种“监管旅游”现象可能导致风险在监管薄弱地区积聚。
香港金管局在监管框架设计中特别关注这些风险点。《稳定币条例》要求储备资产必须隔离托管于香港持牌机构,并禁止用于高风险投资,形成“全额准备金+资产隔离+独立审计”的三重保险机制。
04 全球监管竞赛:香港路径与BIS愿景
面对稳定币的挑战,全球主要金融中心正通过不同路径构建监管防线。
香港的“监管沙盒+立法先行”模式。香港金管局去年推出“稳定币发行人沙盒”,允许机构在受控环境测试稳定币模型。但余伟文明言:进入沙盒不等于获得牌照,金管局将“按照一致、严格的标准”审批。这种模式既控制风险又培育创新。
BIS的“统一账本”愿景。作为对稳定币风险的回应,BIS提出更激进的解决方案:构建包含央行准备金、商业银行存款和政府债券的代币化“统一账本”。这一系统旨在确保央行货币保持全球支付核心地位,同时实现支付和证券交易的近即时结算。
欧盟与美国的监管竞速。欧盟已于2024年实施《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规》(MiCA),美国参议院近期也通过《稳定币法案》(GENIUS Act)。香港条例与这些框架相比更具特色:要求即时面值赎回(欧盟允许5个工作日内),并创新引入“法定管理机制”——原为银行专属的破产前干预权。
05 市场影响与行业重构:牌照即生死线
随着监管框架的落地,稳定币市场将经历深度洗牌,行业格局面临根本性重塑。
传统金融机构的“合规红利”。汇丰银行已提交港元稳定币发行申请,拟将其与黄金挂钩的“HSBC Gold Token”纳入储备资产。这种“银行系稳定币”可能改变由Tether、Circle等离岸机构主导的市场格局。
技术服务商的千亿机遇。新规对储备资产审计、智能合约安全、反洗钱合规等提出严苛要求,预计将催生超千亿港元的技术服务市场。安永、普华永道已推出“稳定币合规解决方案”,蚂蚁链、腾讯云则提供区块链即服务(BaaS)平台。
支付场景的爆发式增长。条例允许稳定币用于支付、结算及智能合约。香港地铁、领展房产基金等机构正测试用稳定币支付租金和票务,预计2026年稳定币支付场景将覆盖香港30%的零售终端。
全球平台的合规挑战。新规下,国际稳定币平台无法再“顺带”服务香港用户。与欧盟MiCA护照制度不同,香港不承认外部牌照,向香港用户推广或提供锚定代币可能违反当地法律。
随着8月1日香港《稳定币条例》生效日的临近,渣打银行、京东数科等机构已在金管局“沙盒计划”中探索跨境支付与代币化存款应用。香港金管局测算,若大湾区企业广泛采用港元稳定币结算,年跨境交易量可突破10万亿港元。
当代码构建的加密世界撞上法律铸就的监管之墙,稳定币的历史性实验才刚刚开始。余伟文的“降温”提醒与BIS的严厉警告,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金融演进的关键不在速度,而在于主权、稳定与系统性完整。
没有制度保障的创新终将失败,而没有创新精神的制度也将凋零。
综合国际清算银行报告、香港金管局公告、上海证券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